当前位置:主页 > 中文 > 新闻动态 > 公司动态 >
05 19-07

盛年科技核心团队在国家级期刊发表题为《建设防震减灾现代城市的思考与建议》的文章,首次提出抗震城市概念

发布时间:2024-04-22 22:26:18阅读次数:

2019年5月,盛年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谢家明先生联同毕经周先生、吴道禹先生在国家级优秀科技期刊《工程技术研究》(总第41期)上发表题为《建设防震减灾现代城市的思考与建议》的文章,首次提出抗震城市的概念。

 

《工程技术研究》杂志是经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批准,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国家级优秀科技期刊。主办单位由广州市金属学会变更为广州市金属学会,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本刊已被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等各大数据库收录。

 


 

原文附录:

建设防震减灾现代城市的思考与建议

谢家明1、2,毕经周1、2,吴道禹1、2

(1.韧性抗震技术研究与产业化院士工作站,广东 中山 528400 ;2.盛年科技有限公司,广东 中山 528400)

摘要:城市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在地震灾害面前极度脆弱。本文提出了一个系统性的城市防震减灾策略,旨在创建抗震城市来抵御地震灾害。本文回顾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实施以来的重大抗震实践,定义了抗震城市,分析了目前城市抗震面临的新问题,提出了切实有效的解决方案。该方案包括加快“抗震城市”建设方案研究和推广、建立抗震技术科普示范基地、加大对重点企业的扶持力度三个方面。本文认为当前国内外热烈讨论的“韧性城市”内涵丰富,涉及数十个领域,是一项超级宏大的计划,而提出“抗震城市”计划,则有利于在抗震技术的应用上形成聚焦,及时的把成熟先进的抗震技术应用于城市建设中去,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抗震城市”计划的实施能够解决当前在韧性城市背景下讨论的诸多问题,也可以进一步推进“韧性城乡”这一国家重大科学计划的实施和完成。

关键词:抗震城市; 系统抗震理念; 城市抗震; 抗震技术应用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2789(2019)09-0244-02

 

引言

《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实施以来,我国在工程抗震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在科学研究方面也形成了百花齐放的局面。

我国在工程抗震领域取得的主要成就有:隔震技术及相应的产品有橡胶隔震支座,摩擦摆隔震支座和精密隔震装置,主要应用领域为建筑结构、桥梁、核电站、精密设备、数据中心;减振技术以及相应的产品有防屈曲约束支撑,粘滞阻尼器,粘弹阻尼器,调谐质量阻尼器等,主要应用领域为建筑结构、桥梁、大型设备;减振技术以及相应的产品有减振器,浮置板道床减振系统,主要应用领域为轨道交通、机电设备和管线的减振降噪。这些技术分别应用在我国重要的工程建设项目中,解决了港珠澳大桥的抗震、抗风和振动控制问题,北京大兴国际机场的抗震和振动控制问题,故宫博物院的文物隔震保护,中科大量子中继实验室微震动控制问题,新疆铁路局信号系统隔震保护问题,以及包括广州塔、上海中心在内共5000多栋各种类型的建筑抗震和振动控制问题。以上技术的应用均在国际或者国内引起较大的影响,也开辟了国内外多个领域的先河。

我国科学工作者在世界地震工程领域已经占据世界最前沿的位置,在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中,我国大学在“顶尖科研成果”单项居全球首位,“科研规模”和“高水平科研成果”两个单项居全球首位。从各单项指标来看,中国大学的身影雄踞国际队伍的前排。例如“科研规模”的前十名中有6所是我国高校,“高水平科研成果”前六名全部是我国高校,“顶尖科研成果”前四名均来自我国。

我国在地震工程领域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但长期以来重视科学研究,轻视应用的问题依然存在,这导致我国在地震工程领域形成的技术和产品应用受阻,没能很好的为社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主要问题有:

1、缺乏系统性抗震理念,在工程建设领域,大多以单一的抗震技术和产品应用为主。

2、规范编制滞后,科普教育缺失。

3、市场监管缺失,国家政策扶持力度小。

因此,我国的防震减灾工作仍然有较大的提升空间。为使我国能够大跨步迈入世界抗震强国,实现我国实现“十三五”中防震减灾规划的目标,下一步应在一下几个方面重点开展工作。

 

一、加快“抗震城市”建设方案研究与应用推广。

建设“抗震城市”是对传统地震工程的一次重大发展,它要求我们在城市建设或者改造的时候,要有全系统抗震的理念,能够综合运用现有的先进抗震技术,对建筑结构、机电系统、非结构构件、关键设备、桥梁、轨道交通等,在地震中一旦遭受破坏就会造成较大影响和损失的设施设备进行保护,确保城市的主要功能在地震中不受损失,将城市的抗震水平提高至较高的等级。

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的颁布实施,我国的抗震技术已经处在世界先进水平,这也反映在我国城市的抗震设防水平上。以往大地震发生后,一般都会造成较大的人员伤亡和严重的经济损失,而在近年来的几次较大的地震中,则主要是经济损失严重,而人员伤亡很少,甚至无死亡。一方面说明我国对建筑结构的抗震设防已经能够满足要求,另一方面也说明我们对建筑机电系统、非结构构件、关键设备、数据中心、轨道交通等设施设备的抗震设防重视不足。

隔震技术、减振技术、振动控制技术在我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是在工程应用上却缺乏全系统的理念。以机电系统抗震为例,我国虽然颁布了机电抗震规范,但是目前在工程应用上基本仅限于机电管线的抗震,而机电系统的心脏---机电设备的抗震却未得到重视。这造成历次地震后,设备的损害仍然导致整个机电系统的失效和损失。这也说明工程设计人员对相应技术的掌握不足。

抗震城市理念的提出是顺应时代的发展要求,新问题也需要我们转变研究重点。所以我国应加快“抗震城市”建设方案研究,并形成一整套的方案和规范,以满足城市建设的需要,实现“让城市成为地震时最安全的家。”我国还应该加快“抗震城市”方案的应用推广。可以先在重大项目中进行试点研究和推动,建设一批示范性的项目,比如建设韧性抗震示范机场。通过在示范项目中的应用,让我国在理念和应用方面均走在世界的最前列,相关的技术和产品能够引领方向,推动行业的健康发展,不仅为我国城市化和现代化建设提供保证,而且可以随着“一带一路”走向世界,造福人类。

 

二、推动科普教育工作,建设抗震技术科普教育示范基地

全国范围内以地震为主题的博物馆、展览馆、陈列馆、科普馆共有34家,其中四川19家,河北4家,广东3家,甘肃2家、北京、广西、山东、宁夏、台湾、青海各1家。这34家虽各有侧重,但基本以纪念大地震、陈列相关遗址遗物、宣传抗震救灾的辉煌历史、介绍地震相关知识、普及和宣传地震逃生技能,体验地震屋等内容为主。

我国经济总量已经跃居世界第二,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防震减灾意识也逐步的提高,传统的抗震方式已经无法满足社会发展的要求。然而,防震减灾领域最先进的隔震、减震技术,公众却知之甚少,这与科普的缺失密不可分。现阶段,我国防震减灾科普教育过于重视“救灾”和“应急”,而忽视了最为关键的“防灾”和“抗震”工作。对于减轻地震灾害最有效的手段---提升工程的抗震能力,在展览和教育活动中,重视不足。我国防震减灾科学领域的科学工作者耗费毕生精力研究出的成果,如果不能及时的为人民服务,这将是巨大的损失。科普针对儿童,科普主要是纪念,这并不利于抗震技术的推广和普及。建设更专业的科普教育基地能够把当前最先进的抗震技术进行综合展示,大力促进抗震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更为务实的科普基地建设,将有力的推动我国地震强国的建设步伐。

 

三、扶持行业及重点企业,树立世界品牌,打造地震强国的名片

1、规划建设国家级抗震产业园区。

作为所在地区的经济发动机,产业园区是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2016年,全国共计365家国家经开区和高新区,两类国家级园区的合计GDP为170946亿元,占全国GDP比重的22.97%,相当于中国近四分之一GDP是由产业园区所创造的;两类国家级园区合计上缴税收为29327亿元,占全国总税收的 25.31%,成为了国民经济的主要载体。产业园区是我国科技资源、研发活动、创新成果最为密集的地区。产业园区培育了一批具有较高影响力的高新技术成果和企业,并已经成为代表我国抢占国际科技制高点的优先区域。

产业园的规划除了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还应具有世界眼光。建设抗震关键应用技术和智慧服务产品研发以及系统集成创新平台;建设国家级抗震装备研发中心和产业化服务平台;建设国家级援外工程服务统一平台,成为面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甚至全球的抗震技术产品及解决方案的产业发展中心;建设省部级的工程实验室、重点实验室,适时设立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国家级抗震产品检测实验室,开展面向社会、面向市场的认证检测服务。

2、加大对抗震行业人才政策倾斜。

人才是企业发展的根本。企业在发展阶段,对人才的吸引力非常有限,政策的倾斜可以有效的帮助企业吸引和留住人才。例如南通市由政府规划建设100万平方米人才公寓,帮助愿意落户有住房需求的人才安居,帮助企业、机构留住人才。面向A-F共六个层次人才,其中A类、B类人才可按优惠价购买120平方米左右及以下的套房一套或者免费租住专家公寓;C类、D类人才可按优惠价购买120平方米左右及以下的套房一套,或以优惠价租赁50平方米左右单身公寓一套;E类人才可按优惠价购买120平方米左右及以下的套房一套,或以优惠价租赁35平方米左右单身公寓一套;F类人才可按优惠价租赁35平方米左右单身公寓一套。

3、做好宣传,促进品牌的树立及行业的发展。

举办主题活动。例如举办评选活动,对抗震技术在工程应用上做出突出贡献的企业和个人,评选为“抗震英雄”。设立专项奖金,对抗震技术在工程应用上做出突出贡献的企业和个人进行奖励。举办抗震技术应用的宣传活动,在每年的5月12日全国防灾减灾日举办抗震技术的推广和宣传活动,提升抗震技术在公众的认知度,提升相关行业和企业在公众心目中的认知度。

在电视台等媒体开设“产业先锋”专题栏目,对重点扶持和发展的行业内企业、企业家进行报道。以抗震行业为例,对行业以及企业的报道,有助于普及抗震知识,推广抗震技术,促进抗震行业的发展。对企业进行报道,有助于扩大企业影响力,促进企业的成长,树立品牌。对企业家的报道,代表着社会对企业家事业的肯定和鼓励,体现了对企业家的关怀。对企业家事迹的报道,有助于宣传正能量,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部分。

 

结论

政策的扶持和倾斜对行业的发展非常重要,特别是新兴朝阳行业,合理和务实的举措对企业的发展也非常的关键。在行业发展阶段,给予关键的帮扶,通过抗震产业园区建设、科普基地建设和有针对性的宣传等手段,可以快速有效的促进产业发展和品牌的建立。争取到2030年,使我国步入世界地震科技强国之列,并最终实现让城市成为地震时最安全的家!

 

参考文献:

[1] 戴维·R·戈德沙尔克. 城市减灾:创建韧性城市[J]. 国际城市规划, 2015, 30(2):22-29

[2] 陆新征,曾翔,等. 建设地震韧性城市所面临的挑战[J]. 城市与减灾, 2017, 4:29-34

[3] 李景新.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产业集聚发展研究[D]. 湖北:武汉大学, 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