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地震八周年理性思考(2016年)
发布时间:2024-06-14 14:26:14
阅读次数:次
距2008年5月12日,已经过去整整八年了。八年的时间,每一个活着的人都在生命里画出了不一样的符号。对于那场举国震惊的巨大灾难,对于那69227名遇难同胞,我们都不应该忘记。汶川地震八年祭,是每一个国人这一天无法回避的主题。
今天,各大门户网站和媒体纷纷发表纪念文章,让我们重温了当时山河破碎的惨状和军民万众一心支援灾区的动人画面。8年过去了,我们欣喜的看到灾区重建了,仿佛一切都没发生过,只有地震遗址在无言的诉说这过去,提醒我们不要忘记。
祭奠那场天灾,不只是要重新看看当时地震的影像和文字,因为仅仅一念的追思,并不能解决任何实质性的问题。我们要回答这巨大灾难背后的问题:对于地震,我们认识的够不够?现阶段,我们如何应对突发地震,是否做好了准备?
1、地震不杀人,杀人的是劣质工程
现代工程技术的发展已经非常好的减小了地震的危害。某种程度上,抗震不只是技术问题,更是态度问题。美国从 1811 年到 2014 年一共只有四千人死于地震。1960 年智利 9.4 级大地震死亡人数小于六千人,2011 年日本 9.0 级大地震死亡人数小于两万人。反之,2010 年海地 7.0 级地震造成了十六万人死亡,1976 年唐山 7.8 级地震的死亡人数超过了二十四万。
2、地震的震级是对数坐标
地震的震级是对数坐标,每一级对应的地震能量相差 32 倍。比如 9 级地震的能量是 8 级地震的 32 倍,是 7 级地震的整整 1000 倍。即使是震级只大了 0.1,能量也相差了 1.41 倍,几乎多了一半,完全不是大多数人想的那样只差了一点点。(很简单的数学,1.41 的 10 次方是 32,32 的平方是 1024)
3、地震预测目前还没有很大的意义
高震级地震的规模远远超乎大多数人的想象,有的大地震甚至会波及全球。1960 年智利 9.4 级大地震发生 22 个小时之后,地震波跨越整个太平洋到达日本,在日本引起的海啸还造成了接近 200 人的死亡。这也是一个典型的力的传递需要时间的例子,地震力从震源智利传递到大洋彼岸的日本用了整整 22 个小时,22 小时之后依然在万里之外造成了伤亡。你知道地震要来又能怎么样呢?对待地震只有一个态度:假设明天就有地震,假设下一秒就有地震。假设每一所学校明天都要经受地震的考验,假设每一个水坝下一秒就要被地震袭击。简单的类比,我们要的是防弹衣,我们要的不是猜子弹然后躲子弹。
4、最危险的时候就是没有地震的时候
抗震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居安思危,需要枕戈待旦,需要承担「养兵千日」的代价。虽然,我们希望「用兵一时」的那一天永远都不要到来,但是,或早或晚总有用到的那一天。如果那一天真的来了,而平时又没有任何准备,那就只能自食恶果了。
5、地震带来的二次灾害往往伤害更大
地震带来的二次灾害往往伤害更大,比如电缆桥架被地震破坏导致火灾、地震导致消防水管破裂导致重要资料数据损毁、化工厂被震坏导致有毒物质泄露、核电站被震坏导致核泄漏、医院被震坏导致无法及时救治伤员……比如之前提到的美国地震中死亡的那四千人有一多半其实是死于地震引起的火灾。
6、目前能做的除了结构抗震,还有机电抗震
大家通过对比可以发现,我国在同等级地震的影响下相比美国日本所遭受的损失太过惨重。我们仅仅是做了结构抗震,忽略了建筑非结构构件和建筑机电的抗震设防,因此地震中的次生灾害可以肆无忌惮的破坏人身财产安全。
5.12汶川地震之后,为了减轻地震破坏,防止次生灾害,避免人员伤亡,减少经济损失,建设部对《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先后两次进行紧急修订并颁布新的GB50011-2010《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加入“建筑机电抗震”这一新概念,以期达到该规范的基本精神“大震不倒,中震可修,小震不裂”,最大限度的保障人民生命及财产安全。
其后,国家开始着手制定建筑机电抗震相关标准的拟定,先后出台《建筑机电工程抗震设计规范》GB50981-2014、《建筑机电设备抗震支吊架通用技术条件》CJT/476-2015 、《抗震支吊架安装及验收规程》CECS 420:2015,以完善工程机电的切实需要。
5.12虽然过去了,地震依然是悬在我们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除了祭奠,更要理性清醒的去警惕,去关注,去学习,去预防。盛年科技作为一家机电抗震系统专业研制商,会以严谨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保护被忽略的建筑机电系统,减少地震中导致的水灾火灾或者气体泄漏等次生灾害的发生。